关于饮食,有句话叫作“民以食为天”,还有一句话是“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吃得好,吃得饱,是人类高效工作的基础,也有“好伙食顶半个指导员”的经验之谈。总之,吃不好,就如同发射药受潮的弹药一样,军队的战斗力就无法得到保障。
这段时间中印边境一直有不和谐的新闻传来,关于中印两军战斗力的讨论也很热烈,不过大多数讨论都局限于武器、装备、战术之类的范围,其实伙食如何也是影响战斗力强弱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且容易受到忽视,毕竟,不管武器有多先进,枪炮有多牛叉,肚子饿的咕咕响,这仗也是没法打的。
中国自古以来都有重视军粮的传统,“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是从初段军迷到百战老将都知道的战争规律,保证前线将士能吃饱是历代王朝都要操心的大事。不过,重视归重视,能不能做到是另一回事,相对于今天,古代粮食产量低,肉类就少了,运输也困难,一线军队能吃到嘴里的往往只是粟米粥、杂饼、大酱、腌菜一类的食物。
为避免浪费,中国古代对军粮定有很严苛的法律,例如,隋朝规定,偷盗边粮一升以上者,斩首,籍没其家,丢弃米粟的士兵也要斩首。隋朝是中国历史比较富庶的王朝了,尚且如此,其它朝代更不用讲。每到王朝没落时,贪腐横行,天灾人祸,直接后果就是军粮不足,披不了重甲,拉不开硬弓,为得一口饭吃就得劫掠良民,甚至人相食,也就谈不上什么战斗力了。
即使到了近现代,“小米加步枪”一直都是普遍情况,不只是红军、八路军这样,蒋介石的中央军,各种军阀部队,基本也是如此,除了抗战中全部由美国供给的驻印军以外,只要是中国的军队,能勉强填饱肚子就不错了,这也是抗战为什么会打那么久的一个原因。
在朝鲜战争时期,“小米加步枪”变成了“一把炒面一把雪”,也没有好到哪里去。战争后期,青岛的一家榨油厂将炒面混入少量食用油和食盐,用压力机将原料压制成块状,制成了第一代压缩饼干。
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与营养研究所在1953年研究过速煮米和副食罐头,1958年总后和上海食品工业研究所共同研制压缩甜咸饼干、杂粮饼干、压缩蚕豆糕、玉米糕等四种干粮,在1962年的中印之战中,战士正是吃着这些还很简陋的野战食品,将印军打得丢盔卸甲。
再往后,后勤部门和相关科研所又研制出701、702、761、861等压缩干粮,到了对越作战时期,才开始有了接近现代单兵口粮的野战食品体系,出现了侦察兵食品、抗缺氧食品等种类。
现在大家能吃到的09单兵自热系列就是最新的成果,已经很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了,至于口味,当然是要照顾国人,各种肉丝炒饭什么的,在外军口粮中吃不到。
当然,单兵口粮本质上是应急所用,即使在战时,也并不是军用食品的首选。只要有可能,还是尽量供应新鲜的蔬菜和肉类。西藏的地理气候和运输条件大家都知道是怎么个情况,所以要做到这一点并不轻松。
在很长时间里,驻守高原边疆的官兵只能吃到诸如土豆白菜这样还能抗一点冻的食物,只能说是略微新鲜一点,至于肉类,还是得靠罐头。这些东西都得从内地运输过来,损耗大不说,还很单调,天天吃年年吃,能吃到吐。
想到1962年的情况,当时的参战部队连这些也吃不上,依然能在体力消耗巨大的高海拔山地这样的恶劣环境中完胜印军,不能不让人心生敬佩。不过现在情况开始有了改观,为了能让高原艰苦地区的官兵吃到新鲜蔬菜,驻扎在西藏的部队想了很多办法,利用温室大棚、人工换土等方式,在高原地带培育蔬菜,即使是在海拔4500米的那曲也能种出新鲜蔬菜了。尽管数量上还足以解决全部需求,但总是为解决新鲜食品供应问题创造了条件。
相比之下,印军的后勤补给要容易得多,因为印度一侧基本上是平原,用汽车就可以运到前线年,印军补给的困难程度也大大小于,那么印军为什么还是败了呢?
战争结束后,印度各界普遍认为,印军虽然条件不错,但并没有用到地方,重视购买武器,而相对轻视后勤,结果导致印军很快就耗尽了食物和弹药,而补给又供应不上,因此,后勤失败是造成“灾难”的主要原因。
那么印军的后勤是不是真的很糟糕呢?再怎么糟糕,印军当时也有运输机和直升机,印军溃败后躲进深山里的第4步兵师师长尼兰詹·普拉沙德就是被直升机捞走的,印军还能通过运输机为前线空投补给,尽管准头差了点(40%的准确率),有的印军部队还能喝上茶,而只能靠两条腿。
那么印军为何还是“后勤失败”了呢?也许可以通过一个发生今年的例子来回溯一下当年的情况。据《印度时报》报道,一名驻守在印控克什米尔的印度边境安全部队士兵泰杰•巴哈杜尔•亚达夫于今年1月先后上传了3段视频,展示了印军边防士兵的一日三餐——烤焦的面饼和“没滋没味”的素食。
他抱怨平时的伙食“难以下咽”,士兵们不得不“忍饥挨饿”——“这么点营养如何能捱得住长达10小时的出勤?”他还抨击道:“我们不怪印度政府,因为政府确实为我们送来了食物……只不过这些口粮已经被卖到了市场上。”同时,这名老兵表示,自己可是在用生命揭发黑幕——“朋友们,高级军官很有权势,一旦上传我可能无法活命”。
这几段视频的点击量很快就超过了800多万次,许多印度网民对这位士兵的遭遇感到愤怒,有人对他的勇气表示赞扬,也有人对他的个人安危表示担忧。《印度快报》的评论是——“我们把大笔的资金投入到新式的武器装备上,却无法保证处于国家第一道防线上的战士能吃上一顿体面的餐食。”
出了这种丑事,印度高层当然要下令调查,结果在一天之内就有了,但并不是解决什么伙食问题,而是解决了爆料的士兵。印军的调查称,该士兵存在“心理问题”,经常违反纪律,有“习惯性的缺勤”、酗酒、顶撞上级和打架的毛病,得定期接受辅导,当然,拍视频也是罪状,因为上岗时不能携带手机……
这套说法当然不能服众,但谁管那么多,先把爆料人解决掉,堵住嘴才是真的,于是这桩事也就没有下文了。印度政府官员和高级军官的贪腐问题由来已久,根深蒂固,可以回头想象一下,当年印度的硬件条件还远远比不上今天,他们的前线士兵能吃到些什么。印度人的饮食本来就偏重素食,加上克扣贪腐,只能吃个半饱的印军士兵除了把体能节省下来用在逃跑外,还能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呢。
如果考虑到印军上下等级森严,官兵隔阂严重,内部还有民族矛盾这些因素,长官还层层贪占,这种部队的战斗力是存在质疑的。对当年印军战斗力的评价也是“只相当于二流部队”,想想内战时期国军的表现,的胜利并非奇迹,而是必然。
那么,现在的印军后勤状况如何呢?从上面的印军士兵爆料事件推测,印军的后勤仍然问题多多,士兵能不能吃饱可能还要打个问号,而高原地区的山地作战,士兵消耗极大,没有足够的热量和营养,武器再好也没用。
尽管印度这几十年一直在“卧薪尝胆”,对北部边境的投入不可谓不小,又是买装备又是修路,按印军高层的线年的印度”,可不要忘了,中国也不是1962年的中国,要想“复仇”的话,还是先让士兵把肚子吃饱再说吧。而且,不解决问题,先把提出问题的人给解决了,总是这样的话,真打起来,或许印军士兵还会像上一次那样,扔下枪就跑。